- · 《财经理论与实践》期刊[04/09]
- · 财经理论与实践版面费是[04/09]
- · 《财经理论与实践》投稿[04/09]
- · 《财经理论与实践》数据[04/09]
资管新规落地 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正式退出市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资管新规落地 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正式退出市场 年终奖到手 新春理财变化大 “最近大额存单卖得很好,我们一直在追加额度。”广州地区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年

资管新规落地 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正式退出市场
年终奖到手 新春理财变化大
“最近大额存单卖得很好,我们一直在追加额度。”广州地区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年前闲置资金又一选择——同业存单基金。”一家券商向客户推荐年前理财产品。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刚性兑付的保本理财产品正式退出市场。面对市场上各类投资产品,春节前拿着年终奖的投资者,如何实现“钱生钱”?有业内人士分析,如今具有保本功能的理财产品只剩下银行存款类产品,如定存、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同时,券商、保险等也推出诸如年金险、同业存单基金等多种理财选择,但由于金融产品属性、底层资产都不一样,每款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也大不一样,投资者应充分考虑自身风险偏好和流动性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产品,不可盲目追热跟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楚涵、张忠安
变化一
银行理财:关注募集期和起息日 避免资金“站岗”
“银行理财产品的募集期大多在7天以内,但是很多在春节前夕发售的理财产品要等到春节后工作日才能起息,募集期可能超过10天,如果在春节前购买了这种理财产品,就会导致资金‘站岗'时间过长。”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提醒。
“春节前有闲置资金投资者要提前做好理财规划,根据金额、自身风险偏好、对流动性的需求等方面去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如果短期内有资金使用计划,适合购买活期及中短期理财产品,如果资金在短期内用不到,则最好做中长线投资计划。”刘银平建议。
“随着过渡期结束和净值化转型接近尾声,银行理财市场的长期限产品占比提升,根据监管要求,净值化运作的理财产品应做到资金端和资产端的期限匹配,因此拉长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可以实现‘以期限换收益'。” 普益标准首席经济学家王鹏指出,由于我国的基准利率目前处在较低水平,传统以固收资产为主要配置对象的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固收+”产品正在获得广泛关注。此外,为应对资本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预计FOF类产品也将成为投资者追逐的焦点。
变化二
大额存单:短期产品利率偏低,长期品种流动性较差
“大额存单现在很受欢迎,我们转让市场里的大额存单都被买完了。”广州地区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堂经理告诉记者。
“对于追求本金保障的保守型投资者来说,大额存单是比较适合的投资品种,不过短期产品利率偏低,长期品种流动性较差,如果短期内没有使用资金的打算,可以考虑购买长期大额存单。”刘银平分析,如今保本型理财产品已经退出,能保本的产品只剩下银行存款类产品,包括普通定存、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据普益标准《2021年四季度财富管理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全国银行理财市场净值产品存续量为款,环比增加1388款。从净值转型程度指数表现来看,全国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45.76点,环比上升8.85点。
变化三
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越高 达到的可能性越低
“最近有银行员工向我推荐结构性存款,不知道这个产品跟普通存款产品有什么区别呢?”有市民何女士困惑道。记者了解到,结构性存款是一款保本的产品,但其利息是浮动的,且波动有时较大。
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报告显示,2021年12月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期限为140天,较上个月缩短12天;平均预期中间收益率为3.17%,环比持平;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67%,环比上涨2BP。
“整体来看,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没有明显的涨跌趋势。预期最高收益率不代表实际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达到的可能性越低。”刘银平提醒,结构性存款市场降温之后,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逐渐减弱。投资者购买结构性存款需要能看懂产品说明书,尤其是收益规则,了解产品达到各种可能收益率的概率有多高。
变化四
年金险理财:适合长期保守型投资者
“现在我们储蓄型理财险都卖得很好,主要是既能存钱,又有保障。”某大型保险集团工作人员对记者透露。记者了解到,储蓄型保险理财产品因为具备了强制储蓄、稳定回报的特点,适合保守型投资者。
该保险集团工作人员介绍,年金险等储蓄型理财险产品终身锁定利率,收益不受外界市场影响。因此,在长期利率下行的背景下,这种理财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大保险公司和互联网保险平台推出的年金险等储蓄型理财险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3.5%~4%之间,有效保额复利递增。不过,储蓄型理财险类似养老金产品,虽然利率可以约定,但流动性差。动辄锁定期就长达几十年,如果中途遇到着急用钱的事,只能通过退保拿现金价值,得不偿失。一旦购买,便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的资金无法周转。因此,打算长期持有的投资者可以适当购买一部分储蓄型理财险。但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的家庭,不建议大量投入。
文章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cjllysjzz.cn/zonghexinwen/2022/0126/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