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财经理论与实践》期刊[04/09]
- · 财经理论与实践版面费是[04/09]
- · 《财经理论与实践》投稿[04/09]
- · 《财经理论与实践》数据[04/09]
麻辣财经:投资自然保护,获得多赢未来(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框架下,以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为议题,围绕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对话交流,相信一定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框架下,以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为议题,围绕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对话交流,相信一定能够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说。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还面临缺乏统一定义和标准、风险识别与防控有待强化等问题。
对此,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银保监会正在修订绿色信贷指引,“过去是讲生态保护投资机遇与风险,将来我们想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共同写进去,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据悉,目前银行金融机构已经以及开始注意参与各方组织的有关自然生态的培训,增加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和认知。
更注重读懂自然,勇于探索企业增长与绿色发展共生共荣的模式,才能赢得未来
本次论坛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获得了广泛社会关注。共同宣示围绕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战略”、强化“生物多样性风控”、确立“生物多样性偏好”、加大“生物多样性投资与创新”、做好“生物多样性披露”、改善“生物多样性表现”、促进“生物多样性合作”等方面,展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刘连舸表示,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数十家中外金融机构共同发布共同宣示,填补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空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及框架制定之际,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银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宣示中提及,要研究制定银行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路线图和行动方案;积极推进在治理结构和核心业务中强化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识别与防控;利用现有成熟的绿色金融产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筹集资金;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和环境治理之间的系统分析、协同增效;探索绿色并购融资、绿色资管、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产品和混合融资模式;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准则的讨论和制定等等。
投资就要有回报,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是如此,不能做赔本赚吆喝的事。但如何做到投资自然又能有相应回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吴建认为,虽然监管和管控自然相关风险存在一定困难,但银行业仍然能够期待从投资自然保护中获得回报。“我建议银行业从现在开始,更注重去读懂自然,发现其中的机会,或者称之为银行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吴建说。
“传统银行曾被比喻为‘21世纪的恐龙',被视为一个行将灭绝的经济物种。实际上,任何物种的生存与否取决于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田国立认为,绿色金融理念应该成为行业共识,“银行只有投身并融入丰富多样的自然与经济社会生态,勇于探索企业增长与绿色发展共生共荣的模式,才能赢得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文章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cjllysjzz.cn/zonghexinwen/2021/1019/1011.html
上一篇:周末五大财经消息解读
下一篇:财经早班车|推广氢燃料汽车示范应用 中央发布